处暑节气悄然来临,标志着暑气渐退,秋燥正式登场。此时空气湿度下降,人体易出现口干、皮肤干痒、便秘等“秋燥症”。中医专家建议,通过以下四法科学防燥,平稳过渡季节。
一、饮食:少辛增酸,滋阴润肺
处暑后应减少姜、蒜、辣椒等辛散食物,避免加重燥气。可多食银耳、百合、梨、蜂蜜等白色食物,中医认为“白色入肺”,能润燥养阴。推荐“雪梨银耳羹”:取雪梨1个切块,银耳30克泡发,加冰糖炖煮40分钟,每日晨起温服,可缓解咽喉干痛。
二、作息:早睡早起,敛阳养阴
秋季宜“早睡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建议22:30前入睡,顺应阳气收敛;清晨6-7点起床,借朝阳之气提升肺气。午间可小憩20分钟,避免“秋乏”缠身。
三、运动:舒缓为主,忌大汗淋漓
选择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,促进气血循环而不耗伤阴液。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,可加少量盐分,防止津液流失。避免夜间剧烈运动,以免影响睡眠。
四、中医外治:穴位按摩+中药代茶饮
每日按摩迎香穴(鼻翼两侧)、肺俞穴(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),各顺时针揉按3分钟,可通鼻窍、宣肺气。中药代茶饮推荐“麦冬菊花茶”:麦冬10克、菊花5朵,沸水冲泡,代茶频饮,适合办公族缓解眼干口燥。
结语
处暑防秋燥,核心在“润”与“收”。通过饮食调养、作息调整、适度运动及中医外治法,既能滋养肺阴,又能顺应秋季“收敛”之气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”,让身体在从容中完成季节的过渡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