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州在《湿地公约》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获授“国际湿地城市”称号,成为全球新增31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。这座以“浙南水乡”著称的城市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。
温州的湿地资源得天独厚,22.33万公顷的湿地总面积,构成了“三江碧水、千里海岸、万顷水乡”的复合生态系统。其中,滨海湿地占全市湿地的82%,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北部红树林的自然分布区。这样的自然本底,为温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然而,温州并未止步于自然赋予的优势。近年来,温州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契机,系统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。在政策层面,温州出台了《温州市湿地保护办法》,将湿地保护纳入法治轨道。同时,温州还积极推动湿地保护立法,完善了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。
在科学修复方面,温州实施了“蓝色海湾”工程,通过清除互花米草、恢复滩涂等措施,有效保障了候鸟迁徙路线的畅通。此外,温州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地市级红树林研究中心,累计种植红树林402公顷,并完成了浙江省首单红树林蓝碳交易,为湿地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温州在湿地保护中注重全民参与。温州野生鸟类观察和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,带动了大量志愿者参与湿地保护行动。这种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的模式,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。
温州的成功创城,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更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“温州方案”。这座生态瑰宝的炼成,离不开温州对湿地保护的坚定承诺和持续努力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