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4日,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大赛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赛,来自高校、科研机构及企业的20支队伍携自主研发的“钢铁侠”同台竞技,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战化应用的关键一步。
赛事亮点:全尺寸机器人首次大规模实战
此次赛事要求机器人身高1.65米以上、体重50公斤左右,完全模拟人类形态与运动能力。比赛设置三大核心项目:
动态障碍赛:机器人需在3分钟内完成斜坡攀爬、碎石地行走、单脚站立等动作,考验运动控制算法与硬件稳定性;
精细操作赛:通过视觉识别抓取乒乓球、组装乐高模型,展示灵巧手设计与AI感知能力;
人机协作赛:机器人与人类队员共同完成物资搬运、设备检修等任务,验证交互逻辑与场景适应性。
技术突破:从“能动”到“好用”的跨越
参赛队伍普遍采用“仿生关节+液压驱动”技术,如浙江大学团队研发的“浙大侠”通过肌肉模拟驱动系统,实现膝关节100%自由度控制;华为中央研究院的“灵犀”则搭载自研多模态大模型,可实时理解人类指令并生成动作策略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多支队伍采用“本地部署+边缘计算”架构,将算力分散至机器人本体,降低对云端依赖。
行业意义:构建机器人技术生态
赛事主办方表示,全尺寸机器人竞赛将推动三大产业升级:
标准制定:通过实战验证行业急需的可靠性、安全性标准;
场景落地:加速工业检修、养老助残等场景的商业化验证;
人才培育:为高校提供“学-研-赛”一体化实践平台。
未来展望: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
随着赛事推进,人形机器人成本有望从目前的50万元降至20万元区间。业内预测,2028年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,此次合肥赛事的实战数据,将成为推动技术普惠的关键基石。
当20台“钢铁侠”在合肥同台竞技,不仅是一场技术盛宴,更预示着:属于中 国的人形机器人时代,已正式启幕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