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剧院歌剧厅内,原创悬疑舞剧《大名狄公》以一场无声的“剧本杀”震撼登场。这部由青年舞蹈家骆文博自导自演的作品,以唐代名探狄仁杰的传奇故事为蓝本,通过肢体语言与现代科技的碰撞,将悬疑叙事与东方美学推向新高度。
悬疑叙事:无台词下的张力构建
全剧摒弃传统舞剧的抒情范式,以“悬疑感”为核心突破。舞台中央的巨型鲁班锁成为贯穿全剧的线索载体,其榫卯结构的每一次变换,都暗合剧情的抽丝剥茧。甄儿公主化身为狄公,在调查皇家密案时,通过“提灯舞”的静谧氛围营造、“胡姬舞”的张力互动,将角色双重身份的矛盾感推向极致。演员李晓慧饰演的锦娘,表面是妖艳酒肆老板娘,实则暗藏杀手身份,其肢体语言在明媚与冷酷间的切换,成为观众热议的“高光片段”。
技术赋能:电影感与沉浸式体验
舞美设计大胆融入数控技术,鲁班锁的机械运动与多媒体投影结合,打造出“大唐罗生门”般的视觉奇观。灯光师王洋通过克莱因蓝的阴冷色调与大红色士兵阵列的对比,强化戏剧冲突。音乐总监张渠以呼麦音效渲染外族大祭司的压迫感,旋律起伏紧扣剧情反转。这种“电影感”的营造,使观众仿佛置身悬疑片场,在光影交织中捕捉线索。
文化破圈:女性叙事与历史重构
作品以狄仁杰弟子甄儿公主为主角,突破传统性别叙事。她既是智破谜案的侦探,也是面对父权阴谋的挣扎者。当剧情揭露其父璞王勾结契丹的野心时,一段长达五分钟的独舞,通过肢体扭曲与空间切割,将亲情与家国的撕裂感推向高潮。这种对女性角色的深度挖掘,被观众誉为“唐代版《福尔摩斯》”。
行业启示:传统IP的现代转译
作为首部悬疑舞剧,《大名狄公》的巡演足迹已覆盖沪、深、杭等12个城市。其成功印证了“传统文化+年轻语态”的市场潜力。出品人张辉表示:“我们用00后群演的活力消解历史厚重感,用剧本杀式的互动吸引Z世代。”这种创新模式,为戏曲、非遗等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表达提供了新范式。
当终场灯光亮起,鲁班锁缓缓闭合,观众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。这部以舞为媒、以悬为骨的作品,不仅重塑了狄仁杰的IP价值,更以艺术创新回应了时代命题——在快节奏的当代,传统叙事依然能以全新姿态触动人心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